略谈气功与中国文化:达到最高境界的秘密
提要:上篇文章提到,应光荣教授因为练习气功的奇缘悟道,得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秘密。
1980年代,应光荣在《气功科学报》发表了四篇关于气功与中国文化的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通过“天人合一”,达到艺术、科学、医学、文化的最高境界。下面是文章全文。
略谈气功与中国文化(一)
应光荣
气功不仅是一门独特的学问,而且它本身就反映着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我们的祖先不仅运用它来祛病延年,修身治学,更主要的是利用它来认识世界、认识宇宙,中国文化之精髓即为“天人合一”......视人为大自然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气功实践)为主、外观(一般认识手段)辅,并内外合一为其基础。下面仅从几个方面来浅析其与气功的内在联系,以作抛砖引玉之作。
气功实践是古典哲学的主要来源
气功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真可谓是鱼水关系。气功实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渊源之一,中国古典哲学是气功实践的精辟概括。
也可以说气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易·系辞》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草木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古人以内省(气功修炼)为主,外观为辅的认识宇宙万物的写照。
纵观一下我们的古代哲人吧,老庄、孔孟、管子、荀子、孙子、刘向、张载、陈抟、朱熹、王夫子等,他们哪一位不是气功实践家。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和“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孔子的静心,孟子的“吾善养浩然之气”及求放心以养心,存夜气以养气;荀子的“治气”,《管子》中的“气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可以说古典哲学著作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命题都是作者通过气功实践中对宇宙的感性认识用当时的特定时代语言描述其亲身感受并加以抽象概括而成的。所以后人若不懂气功而读其著作,往往会疑惑不解,以致望文生义而背离作者原意。举一例,关于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几十年来不少人似乎都认定是老子的愚民政策,但若知“凡人绝名弃利,望情却欲则心虚,心虚则气住,气住则神清,神清则德合道生”的道理,便会明白“虚心”即为心无所虑而入“清静无为”之上乘功夫之境界,而“实腹”乃为“精神内守于丹田”的中乘功夫。
文学佳作是气功妙境的写照
中国文学最讲究言之有物、有情、有感,为情为感而言,文以言情志,情志又是由心而起而发,此心又前通古人,今通世人,后通来者,并且上通天下通地以致与自然宇宙也相通。
所以台湾学者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学为心学确是很有道理。而气功恰恰是以调心为主。唐代文豪韩愈有“文以载道”之说,清代桐城派大文豪姚鼎提出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字作为文学衡评主要标准。由此,中国文学与气功的关系就显而易见了。
古代许多大文豪同时又是气功家,其作品不少就是其气功境界的印证,散文大家庄子的《逍遥游》、伟大诗人屈原的《九歌》、《天问》中多有气功术的生动描绘;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刘子》、《文心雕龙》中专设有“清神”、“神思”、“养气”诸篇大谈气功;李白号称诗仙,一生仗剑云游,其诗句“相看而不厌,独坐敬亭山”正是静定的写照;被称为诗儒的杜甫,在其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又是另一番意境的描述;王维号称诗佛,其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也体现了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的气功境界;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更是乱中取静的功夫写照;隋唐以来兴起的禅诗就更不在话下了,欧阳修在其《删正黄庭经序》有“炼精气、勤吐纳,专于内守,以养其神”,苏东坡和陆游则众所周知是气功史上必提的人物。王明阳、朱熹等直接提出“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修身治学方法。现代文豪郭沫若对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记述气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曾以自身的气功实践作出过专论,前面提到的钱穆先生也是练功有素者。
气功是艺术创作的来源,艺术佳作是境界的再现
艺术是美妙和谐的自然规律的再现,它通过人的感知并借助于某种器具将其感受自然和谐地表达出来。如音乐、书画等,古人说,“乐为天地之体,万物之性。合其体,得其性则和,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感于物之动,而形于声,声相应而生变,变成方是谓音,和心足于内,和气足于外,和声成于乐,乐之妙境胜界,唯其和谐也。”明李贽的《焚书·琴赋篇》记述了古名乐师的功夫妙境:“蔡邕闻弦而知杀心,钟子听弦而知流水,师旷听弦而识南风之不竞,盖自然之道,得心应手,其妙固若此也。”而孔子则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说。而戏剧唱法中更有丹田气之说。
我国的书画尤讲究气势。有形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之一气呵成的佳品;有以形示神之下品,有形神具备之中品,有去形离神之上品;还有是形亦神、非形非神进而返朴归真的妙品;还有笔笔含阴阳太极,并能以静态之平面表现动态之立体,即所谓“观一粒沙知大千世界”的具有全息效应之神品。这都与创作主体的气功修炼之境界有直接关系。再如所谓书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诗互含以及书中有书,书外有书等都与气功境界及宇宙的规律相契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陆游诗云:“尔若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之功应怎么理解呢?这里反举一例,通常人们对“和气生财”只理解为生财之道,却不知话外更有一番气功内含,古人认为“天有三才日月星,地有三才乙内丁,人有三才精气神”,而和气生财是指由得精气神之才而达合天地人三才。因古人文字之书中有通假一书,故“财-材-才"是可通用的。更有孙子的“上兵伐谋”以及刘伯温“无功之功乃为至功”的境界也乃是一切艺术创作之高境界,所以古人习书画要求“莹神静虑”。如“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秒;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扑”更是道出了气功修练与书画艺术的内在联系。
略谈气功与中国文化(二)
应光荣
古代科学的源泉,未来科学的希望
气功学本身即是—门精深的科学。气功的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求实精神,需要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同时,对气功一些不能被现代科学理论阐释或不能为现代技术手段所证实的客观现象反过来又使我们认识到现代科学的不足,从而推动其向前发展。两者的有机结合必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新飞跃乃至新纪元。
现代科学是建立在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之上的,其基本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就是把研究的对象从它的环境里孤立出来,把它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归结为若干边界条件,然后改变其中之一而控制其他边界条件不变,以此来考察它对于对象的影响。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综合分析的结合,认识的主体总是和被认识的客体割裂开来的,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这样得到的关于客体的任何认识都带有认识者阴影而使之不可能避免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人类要是想认识和自身一样复杂的客体的运动规律时,这些方法就更显得不足。
而气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其特点在于认识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是统一的,而且是使认识主体处于一种比客体更高级的状态下进行的认识。因此它是科学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一直雄居世界之首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都与气功实践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因确立了粒子和波的互补特性而饮誉世界,可是当他 1937年访问中国时,却惊奇地发现∶早在2500年前的老子就确立了与他相同的观点,并一直在中国哲学科学上起着重要作用,他还选择了中国的太极图作为其学派的图盾。由此一斑可见气功与科学的关系。
另一方面,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界,当然这个改造应该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而终极目的还是解放人体自身,即从自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图。
作为一个整体,人体所蕴藏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而这潜能的核心是在大脑中。根据现代科学家认为人脑具有约140亿个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而且前者能被人在自觉意识状态下利用的竟不足百分之一!因此,如何开发出大脑的潜在能力是当今和未来科学家面临的最重要课题,而习练气功已被多方证实是目前开发大脑潜能最行之有效和最彻底的方法。于是我们可以说气功是人类打开通向自然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略谈气功与中国文化(三)
应光荣
中华医学的基石
当下不少人认为气功是中医的一部分,其实,中医倒是气功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气功的“学”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而气功的“术”则是中医的主要手段。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中医侧重于人体各部“外而形体百骸,内而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而气功是侧重于心、身的统一,天、地、人的统一以及神、形、气相辅相成的整体关系。从理论上似乎可以这样认识,以气功实践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整体生命宇宙观是中医的核心理论。
比如象阴阳、五行、八卦、气化、气运、经络等中医学说,都与气功实跋有着鱼水不可分离的关系。《易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气功的学问。汉代医圣张仲景曾说:“不研‘易’,不可为良医”,唐代医圣孙思邈也有类似的观点,明代名医张景岳更是一语点明了“易”与“医”的关系:“‘易’之变化参乎医,医之运用赞乎‘易’,‘易’为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从中医防病言,被崇之为中医鼻祖的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这样十六个字:“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的就是气功。其中“恬澹虚无”是指气功中“清静无为”的上乘境界,而“精神内守”即是为气功中“守中抱一”的中乘境界。
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药物、针灸、推拿等都与气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先看药物,神农尝百药、药物之归经是通过气功与药草的感应而得的;服药后气机运化而得气才得以调整阴阳平衡,此为中医治病的根本所在。清代名医沈嘉澍认为:“导引之功,百倍于医药,不可不知,不可不止紧学”。《易》中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此勿药之法显见是气功修练法。
针灸治疗更是如此,元人窦汉卿在《针灸指南》中说得更明白:“学习针灸者,必须自愿练习静坐功夫,则人身内经脉之流行及气穴之开阖,始有确实根据;然后循经取穴,心目洞明,否则无法可以证实。”由此可见“静坐”功夫实乃针灸的基本功。
可见中医经络的发现就是古人在气功态下得来的。所以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记有:“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宋代的《圣济总录》也写有:“闭目内视、五脏历历分明”。这些都是佐证。这里的内视、返观都是气功方法之一。至于推拿、导引等疗法与气功的关系就不必多赘。
总而言之,中医理论源于气功实践,中医的临床是气功手段的延伸。
略谈气功与中国文化(四)
应光荣
道家气功以“清静无为”为旨,其“道法自然”而复归“天地合一”的理论,不仅是气功态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美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的客观规律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去任意改变的,而须尊重和顺应之,“夫天者,万物之总名,自然之别称”;“天然者,非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但同时庄子也指出人的精神上若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而达到顺应自然的“道”的境界,就能“无为而不为”。若要达此境界,就必须操弃杂念,进入“心斋”,从而物我两忘。这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就是创作者使自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佳品。
道家崇尚“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自然之美,反对人为造作的审美观,在我国古代音乐、文学、书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音乐之最美境界在于“天籁、天乐”。《天道》云:“与天合者,谓之天乐”。其特点是“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乐曲的旋律与自然界浑然交融。它是对老子“大声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的具体发挥,是音乐中的神品。而人为的音乐,即使最优秀的音乐家也只能表现出音乐之美的一部分,故而无声之乐方能统众音之美。这种美须从想象中获得。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言是不能尽意的,“道”是不可言喻的,“妙理”超乎言意之表,“意之所随也,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古人云:“世之户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之所顾,即为通。故文学精品,非以神遇而不能得其意。
中国的书法艺术,如画、如乐、如诗,其流动的笔触不但表现出自然万物之美,而且表露着人内心流注的美,中国远古文学“肇于自然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之情性,使书法艺术美与“天地山川”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从而表现出人的情感、气度。而被评为:“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虚空,留下了笔迹,而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无论是遒劲挺拔,还是飘逸舒展,亦或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无不于书法艺术家自身之风度及气相辅相成,从而体现出“艺之至,未尝不与精神通”之“天人合一”、“情景和一”的思想。
乃至以神似取胜的中国传统绘画,更是崇尚自然,把“气、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在艺术风格上求神似而达返朴归真,尽情地表现大自然的本体美。其空灵回荡之意境,清淡幽远的风格,极符庄子云“……与万物为一,身心融化在字宙之中,无所不至”的思想。达到了“高远、平远、深远”之传神境界。画家唯神游于天地,以造化为师为友,才能绘出天地的神韵美之意蕴,从而使观赏者心神畅游,极尽妙不可言之感受。
综上可见,以老庄为立体的道家气功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审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续完)
更多文章: